为应对青少年手机使用管理难题,构建和谐家校共育环境,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心理指导师培养课题组专家走进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高一、高二年级家长带来主题为《破解手机困局——从剑拔弩张到心平气和的管理指南》的专题讲座。该讲座内容源自北京师范大学省部级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由课题成果唯一授权合作方北京阳光一路教育培训中心具体实施,将专业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家长可操作的实用方法。
活动旨在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思维,以科学方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促进亲子关系良性发展,实现孩子与手机的“智慧共生”。 值得一提的是,该课题组依托北师大心理学部深厚的学术积淀,其研发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国内家庭心理教育领域的重要参考标准。
直面“手机困局”:从对抗到共情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引发的家庭矛盾、学业分心等问题日益凸显。讲座中,北师大课题组专家指出,“我们课题组经过长期跟踪研究发现,80%的家庭矛盾都源于沟通方式不当。”传统的“强制管控”或“放任自流”模式均难以奏效,家长需跳出“权力斗争”的误区,转而通过“理解需求—建立规则—培养自律”三步策略实现有效引导。
专家结合心理学理论及丰富的实际案例,为家长解析青少年手机依赖背后的心理动因,如社交需求、压力宣泄、共情需要等,并提供了“家庭契约制”“替代活动设计”等实操工具,强调“共情沟通”与“榜样作用”的关键性。 一位家长听完后感慨:“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对的,现在才明白,要先听听孩子的想法。” 现场聆听讲座的家长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讲座颠覆了我们对手机管理的认知,原来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重建亲子信任,而非技术性管控。”
心理健康与家校共育:北师大二附中的前瞻实践
此次讲座是北师大二附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学校始终将学生心理发展视为核心育人目标,构建了“课程—活动—干预”三级体系,通过心理课堂、生涯规划指导、情绪管理训练等途径提升学生自主调节能力。在家校共育层面,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亲子心理沙龙,并依托北师大心理学资源优势,引入前沿研究成果,推动家庭教育科学化。
北师大二附中心理老师介绍,学校一直与北师大心理学部保持密切合作,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此次讲座就是一次成功尝试,未来还将引入更多专业资源。“我们不仅要解决手机问题,更要提升家长的心理教育能力。”校方还表示:“家校合作不是简单的‘学校指导家长’,而是基于平等对话的‘双向奔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开放资源,探索数字化时代的家校共育新模式。”
据透露,北师大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指导师培养课题组的相关课程已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这些经过系统培训的指导师正在各地学校、社区发挥作用,帮助更多家庭走出教育困境。
专家呼吁:共建“数字素养教育”生态圈
课题组授课老师强调,手机管理问题本质是数字时代家庭教育能力的升级挑战,需家校社协同推进。建议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数字素养”培养,包括时间管理、信息甄别、网络伦理等能力,而非仅聚焦使用时长。
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平衡工具使用与身心健康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命题。北师大二附中此次讲座不仅为家长提供了具体方法,更展现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家校共育领域的创新探索。未来,学校将持续以科学理念为引领,助力每一个家庭走向“温和而坚定”的教育之路,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护航。
【背景链接】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心理教育指导师培养课题组授权课题成果转化的唯一合作方,北京阳光一路教育培训中心长期致力于家庭关系与青少年心理研究,近年来推出“智慧父母成长计划”等公益项目,已惠及全国数十万家庭。
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曾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其家校共育模式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的典型案例征集;校长王华老师倡导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改革,彰显了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北师大二附中以王华为核心团队的成果《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文·自主”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荣获一等奖。(消息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①特别声明:本站点注明为"原创"的文章,版权均属国际教育在线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未注明“原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联系邮箱:85861739@qq.com